产业兴,则国兴;工人强,则产业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市聚焦产业工人政治引领、技能形成、职业发展、作用发挥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使产业工人队伍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
高位推动聚合力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市委、市政府将深化产改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等制度文件,并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列入《中共阳泉市委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通盘谋划,一体推进。去年9月26日,市委召开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全方位部署今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各县(区)均召开了产改工作推进会,实现了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同抓共促、统筹推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2024年阳泉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路径;市委宣传部不断强化舆论引导,组织市直新闻单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优势,大力宣传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市人社局将产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出台《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去年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560人,助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市教育局紧盯产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制定《关于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等其他17个产改相关单位各司其职,统筹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在推进产改过程中,市总工会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制定产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深入县区、试点企业开展产改工作调研,及时掌握进展情况,查找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推动落实、形成长效,把产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3月24日,市总工会召开十七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阳泉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规划》编制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中央意见重点任务,立足阳泉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和具体措施,带动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思想引领催奋进
一直以来,市总工会注重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宣传宣讲载体、丰富主题活动内容、扩大宣讲覆盖面,推动党建、产改、工建一体推进,把党的领导体现到产改全过程、各环节,把职工的声音放在心里、落到实处。
国有企业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华阳股份“开讲啦”学习型组织平台,全力创优“234”职工素质提升品牌,统筹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为市值攀升筑牢人才根基。其中,“2”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内外贯通;“3”是高端讲师、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分层授课;“4”为高端定制、专业讲授、骨干上台、日常学习全面提升。在“走出去”方面,围绕提升市值与价值创造能力,该公司以防控合规风险、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水平为目标,采取公司主办,联合证监会、上市公司协会、上交所、知名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及高校协办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董事、监事、高管及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分批参加高级研修班。“请进来”是邀请集团和股份公司经验丰富的领导进厂区、到一线授课,内容涵盖安监、生产、党建、财务等全系统知识。同时,该公司强化“骨干上讲台、轮流讲业务”,推动各部门基层管理人员登台讲课和职工轮流领学,营造出自觉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在知识储备层面培育通才。
突出政治教育,激发产业工人队伍原动力。市总工会利用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等资源,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举办“强国复兴有我,我的奋斗故事”全市职工主题宣讲比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职工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职业操守、精神境界;积极打造“工”字系列职工文化特色品牌,建成130个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站点,331个国家、省、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为职工提供精准化、订单式、多层次的文化服务,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
注重典型示范,激发产业工人队伍凝聚力。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宣讲团作用,带动劳模工匠广泛开展各类志愿宣讲服务、职工文明实践活动,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2024年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百名劳模工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活动,巾帼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发展前沿开展宣传宣讲,覆盖职工近万人。矿区总工会《打造“乡土味”“暖人心”的劳模课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总2023年度“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市总工会创新开展“礼赞红五月 致敬劳动者”记者行系列活动,在《阳泉日报》头版同步刊发专栏文章25篇、新媒体平台制作播出视频8个;举办4场“送荣誉到基层”命名授牌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淬炼本领强技能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目前,我市产业工人数量为13.5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6.5%。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10.81万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79.5%;农民工2.16万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15.9%。在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过程中,我市坚持把建设紧贴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作为推进产改的重要内容,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和技术工人岗位吸引力、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上久久为功。
淬火强能,百炼成钢。劳动和技能竞赛既是产业工人学技术、练本领的“磨刀石”,也是检验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试金石”。市总工会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去年举办了“匠心铸魂”砂陶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技能竞赛,带动各级工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10余场;组队参加全省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职工职业劳动保护技能竞赛,网约配送员项目取得团体第二名,灭火救援员、消防通信员项目分获一、二名,在全省第二届城市供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上荣获团体二等奖;联合9部门举办阳泉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587名选手参加了五大类12个项目工种的比赛,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懂技术,还得会创新。2024年,市总工会不断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举办“五小”竞赛吸引了369家企事业单位、10.5万人次职工参加,征集评选优秀创新成果110项;命名10家市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7家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获省总工会重点支持,推荐12个集体、37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获评省劳动模范,选树10名“阳泉工匠”;积极加强工匠学院体系建设,阳泉工匠学院入选省总工会重点支持工匠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0余人次,以点带面推进全市产改工作行稳致远。
当好时代主人翁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我市多措并举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待遇,从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式到完善分配制度,不断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让广大产业工人工作更有劲头、生活更有奔头。
以“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为抓手,市总工会全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类代表委员和先进模范中的比例,全市795名产业工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和委员,17名产业工人纳入市县两级“工青妇”部门兼挂职范畴,华阳集团李杰、童明全分别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阳泉市推荐、表彰的2024年山西省劳动模范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72%,彰显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鲜明导向。
在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益方面,市总工会不断健全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出台《阳泉市企事业民主管理规定》《阳泉市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阳泉市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职代会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制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让企业发展思路与产业工人利益诉求有机融合。目前,全市2352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合同覆盖企业17家,覆盖职工3790名;产业工人薪酬待遇专项集体合同152份,覆盖企业188家,覆盖职工18640名。与此同时,阳泉市总工会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 “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行动、 “安康杯”竞赛等,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
让产业工人站稳“C位”,不仅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政府部门的引导,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据了解,经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发展通道偏窄是导致一些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不愿深耕技能工种的原因。作为我市产改试点单位,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用“实招”解决待遇不高问题,用“真招”解决成就感不强问题。该公司积极打造“管理、技术双通道”职业晋升体系,出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拓宽了产业工人的晋升渠道。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2025年,市总工会将以“永远在路上”的定力和韧劲,扎实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再提速,不断激发全市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不断提升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阳泉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阳泉日报2025-4-18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