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总工会创新“工会帮就业”举措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政策研究室 2025-06-05

一、推荐理由

广东广州市总工会构建“订单培养+数字赋能+工会服务+驿站升级”就业服务体系,高效破解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供需错配难题,为全国工会参与高质量就业服务提供可复制实践范本。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订单培养,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针对东西部协作地区脱贫家庭子女面临的学费负担重、就业压力大等难题,创新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机制,累计培养3200余名技能人才。打造精准就业“直通车”,联合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等18家广州企业开设85个“订单班”,推行“2年院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学员毕业考核通过即可直接上岗,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创新培养体系,共建高标准、实景式、综合性的“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作业场景,进行实战化教学。构建“三方共管”长效机制,签订院校、企业、工会三方协议,设立专项奖学金,落实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帮扶措施,提供从入学到就业的全流程跟踪服务。

二是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就业新生态。着力破解跨区域就业距离远、职工求职成本高、用人单位到场难等难题,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就业岗位超3.6万个,辐射带动协作地区1.1万人就业。建立“精准画像”系统,联合东西部协作地区工会,采集安顺学院等院校求职者就业意向、薪酬期望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多维度刻画求职者的需求,实现供需两端高效匹配,有效缩短求职周期。创新“直播带岗”服务模式,构建“企业推介+岗位介绍+线上答疑+直播投递+连线面试”服务体系,将线下就业招聘“面对面”洽谈变成“屏对屏”畅聊。首创“游播探岗”场景化服务,到企业实地直播展示岗位工作环境,与企业员工在线互动,帮助求职者直观了解岗位特点与发展前景,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

三是工会服务,构筑人才发展新环境。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难题,构建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暖心返岗”工程,与东西部协作地区工会联手开展“点对点”免费返穗专列(车)服务,累计为2.6万名务工人员提供“从家门到厂门”直达服务,破解春运返岗购票难题。打造“第二故乡”文化品牌,在建筑工地举办“新春团年饭”,组织200余名协作地区务工人员子女参加珠江夜游、广州塔打卡等活动,发放职工互助保障计划10万份,提供免费体检1.3万人次。构建法治护航网络,在东西部协作地区驻穗办事处设立工会农民工服务站、工会法律援助点,派驻定点律师,免费为协作地区在穗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服务。

四是驿站升级,建设就业服务新阵地。创新工会驿站功能融合模式,积极推进工会就业服务工作下沉。推进驿站功能升级,试点工会爱心驿站、就业驿站和零工市场共建共管,让工会驿站不仅成为劳动者的休息场所,也成为职工寻找就业机会的宝地。打造“市—区—镇街”三级服务体系,搭建“工会帮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广州市总工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在文化宫、工会驿站常态化举办“招聘夜市”“求职集市”等工会帮就业活动152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8.2万个。创新“驿站+”服务模式,在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提供工会就业窗口服务,在“就业驿站”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员,提供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务,帮助职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工作成效。

一是人才培育体系日趋完善。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机制,累计培养技能人才3200余名,构建起覆盖技能培训、岗位实习、就业安置等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通东西部技能人才培养输送通道。

二是智慧就业服务提质增效。首创的“直播带岗+云面试+游播探岗”三维服务模式,有效破解跨区域就业信息壁垒,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智慧就业新形式,提供就业岗位18.2万个,服务覆盖3.6万名求职者,带动协作地区1.1万人就业,相关经验获《工人日报》专题报道。

三是工会服务网络持续拓展。通过驿站功能升级和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建成覆盖市、区、镇街的就业服务网络。其中工会驿站创新集成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功能,服务阵地使用效率显著提升。

广州市总工会2025-4-17


网站首页 | 工会概况 | 政策研究 | 组织建设 | 劳动经济 | 法律服务 | 宣传教育 | 女工园地 | 权益保障 | 机关党建 | 资料中心 | 协同办公
地址: 中国-郑州建设路126号 邮政编码:450000 电话:0371-67883101 工会热线:12351
版权所有:郑州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郑州市分公司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273号 豫ICP备17051074号-1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