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着力强化源头参与、完善维权维稳机制、构建维权阵地、创新普法路径、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机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合法权益等,“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格局得到不断完善,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完善维权维稳机制 构建维权和服务阵地
近年来,我市切实执行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的《汕头经济特区职工权益保障条例》各项规定,突出法治对职工权益保障的支撑作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针对职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痛点和堵点,制定执行《汕头市中心城区工人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实施细则》《汕头市安全委员会关于建立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科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职工权利的制度性保障。我市完善“工会+”维权协调机制,打造劳动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初步形成了劳资纠纷预防、预警、化解的工作闭环。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争议处理等机制,引导行业劳资双方就职工权益等议题开展集体协商,落实欠薪源头治理,推进调裁审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发挥工会、人社、工商联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工作机制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与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建立完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制度,2024年以来市、区(县)两级总工会共发出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和监督意见书40多份,有效提升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法治化水平。
全市区县及69个镇街落实劳动人事调解中心实体建设,推动部分园区、行业协会、企业设立调解组织和协商调解服务站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打造职工身边的工会服务阵地,建成工会“爱心驿站”共138个,因地制宜充实“15项+”工会驿站服务,建立24小时自助式工会驿站,实现“全天候智慧工会驿站”新模式。市总工会落实2025年度市十件民生实事的工作要求,发挥遍布全市的“爱心驿站”作用,扩展服务类型,优化服务机制,为职工提供“歇歇脚、喝喝水、热热饭、充充电、避避暑、取取暖”的贴心服务。
推进社保参保扩面 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
我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工作机制:市人社局联合相关单位出台《关于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方案》,组织成立关爱新就业群体爱心商家联盟,营造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良好氛围;开展新业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险试点,覆盖美团、货拉拉等8个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市应急局因地制宜开展新业态新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市总工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优化新业态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渠道,目前全市新业态建立工会204家,37612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在新业态行业广泛推行工会代表制,构建完成新业态“工会—工会代表—工会会员”的组织和工作体系;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切的实际问题;建立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全国性平台企业在汕的分支机构、合作企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就劳动者切身利益进行协商;推动建设汕头市快递行业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服务站,构建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提升新业态行业的治理水平。有序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引导新业态就业人员群体参加职工养老、失业保险,推进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参保人数持续增加。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维护职工安全健康
我市以服务窗口、园区社区和招聘会等为重要阵地,大力构建“三位一体”宣传矩阵,推送、解读和宣传政策法规。把推进企业建会入会、提升工会干部能力、开展工会活动等与普法相结合,广泛宣传普及《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举办具有普法内涵的技能竞赛,引导职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职工理性维护自身权益。市应急局聚焦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排查,重点围绕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液氨制冷、有限空间重点行业,盯紧工贸企业电气焊特种作业、企业安全出口等重点任务,扎实开展执法检查,有效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市卫健局常态化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2024年以来,组织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22期共3610人次,培训一线接触危害的职工3050人次;指导全市3996家用人单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实现733家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危害因素超标的企业纳入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健康检查,切实保障职工职业健康权益。市总工会以“安康杯”竞赛为抓手,加强安全生产群众性监督,切实提高职工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广泛开展“工会送清凉、防暑保安康”活动,督促企业依法落实工时和休息休假制度,开展产业工人疗养休养和“心理团辅”,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大华网 2025-7-6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