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总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新业态领域特点出发,推动建会入会,强化思想引导,完善服务举措,健全服务体系,有效增强其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聚力凝“新”筑根基,强基扩面拓广度
聚焦新业态企业“重点建”。针对顺丰、京东等平台企业,逐一推动单独建会,带动上下游合作商、加盟商建会,将劳动者纳入工会体系。
聚焦行业协会“行业建”。联动相关主管部门,协同成立市、县新业态行业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60余个。
聚焦灵活就业人员“兜底建”。依托乡镇、街道工会,以商圈、楼宇、物流园等主体成立联合基层工会,吸纳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入会,实现“兜底覆盖”。目前,全市累计建立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300余个,实名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9万余人。
聚力引“新”铸共识,凝心铸魂固深度
发挥劳模工匠宣讲团作用。组织全市工会“习语润儒乡”劳模工匠宣讲团进企业、进基层、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会惠企惠工政策,团结引导新就业形态领域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开展“走基层、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落实基层联系点制度要求,市、县总工会机关工会干部分别联系2-3家非公企业和1-2名新就业形态领域职工代表,开展工会主席恳谈活动457场次,访谈职工群众6383人次,听取意见建议,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25个。
加强协调沟通联络。召开济宁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专题座谈会,协调邮政、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听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意见建议,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动建立健全协商对话机制。
聚力“暖”新施良策,纾困解忧升温度
回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康就餐等方面的关切。为6000余名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开展体检服务。筹集15万余元、发放快递员、外卖员等爱心餐1.5万余份。列支44万元预算,向新入会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准备“暖新礼包”5500余份。点亮“微心愿”2000余人次。
回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乐业安居等方面的关切。建强462个工会驿站(其中智能化82个)、建成共享职工之家92个,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除歇脚、饮水、充电等基础服务,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服务活动,2024年以来已开展2000余场。依托齐鲁工会APP济宁站“会聚良缘”全市单身职工婚恋交友系统和婚恋活动基地,组织线上、线下联谊交友活动35场,牵手成功155对。线上开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蛋糕活动,惠及2500余人次。创新开展“红动七月·惠工畅游”线上答题送旅游卡活动,促进文旅市场消费。
回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切。在工会组织换届选举、五一劳动奖选树、开展一线职工疗休养、组织“三个精神”宣讲等方面,突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类别,选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各新兴产业的优秀代表,使更多基层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聚力安“新”强保障,维护权益增实度
提升职业技能。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动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求学圆梦”计划,提升学历水平。市县两级组织开展快递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共计500余人参赛,3人获“济宁市技术能手”称号。开展全市第四届托育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全市第七届快递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市第二届职业指导师职业技能竞赛等,提升技能水平。
开展平等协商。市总工会牵头推动快递行业、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与平台企业开展集体协商,为新就业形态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提供支持,比如推动济宁网约车平台与职工代表友好协商,达成完善司机休息制度、科学确定工作量和强度等协商成果。
调解劳动纠纷。依托工会服务职工阵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等身边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已建立146个法律服务站点,成功调解劳动纠纷143件。接听12351服务职工热线3400余人次,为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着力解决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纠纷等问题。
完善维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联合行动等方式,形成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集体协商等机制,推动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济宁市总工会 2025-8-8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