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市总工会组建百人宣讲团打造工人大思政课“多彩课堂”

政策研究室 2025-08-28

一、案例概述

宝鸡市总工会立足全市工业门类齐全及装备制造业、新能源、钛材等产业群体密集的实际,创新组建“百人宣讲团”,打造形成多维“劳模课堂”、鲜活“身边课堂”、线上“云课堂”三位一体的宝鸡工人大思政课“多彩课堂”。累计开展线下宣讲活动580余场,线上直播120余场,覆盖职工55万人次。

二、针对问题

▲基层师资与课程短板:基层工会缺乏专业思政师资和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共享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宣教模式不够丰富:灌输式理论教育形式较为枯燥,职工参与度低、效果有限。

▲线下覆盖范围受限:线下宣教受时空限制,难以覆盖偏远区域和企业一线职工,传播力不足。

三、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建队伍,打造多维“劳模课堂”。

▲精心组队:从宝鸡文理学院等高校、全市各级劳模工匠、资深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中选拔130人,组建百人宣讲团,结合各县区、各企业、各行业实际开展宣讲活动,实现“宝鸡工会大讲堂”常态化开讲。

▲统筹落地:创新构建以“市级统筹资源、县级精准落地、企业深度融合”模式,打造全域宣教网络。市总工会整合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学院和各级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县级工会结合区域产业开展特色宣讲,如“机床旁的劳模课堂”、“田间地头匠心课”等。企业工会开设“劳模流动课堂”、“工间15分钟微宣讲”等,采用“专家讲理论、劳模讲奋斗、职工讲实践”的方式,让职工群众在劳动间隙开展学习。

    (二)构建“基地浸润+文艺赋能+现身说法”宣教模式,打造鲜活“身边课堂”。

▲强化基地浸润:建成劳模文化主题公园、工人运动发展史馆,培育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等13个职工思想教育基地;建成4所劳模工匠学院,在爱心驿站、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服务阵地中增加宣传元素。

▲突出文艺赋能:组建有10支“文艺轻骑兵”的职工艺术团,挖掘宝鸡“中国钛谷”“汽车名城”等特色,创作《钛锭里的初心》情景剧、快板《宝鸡技工铸辉煌》等20余个原创节目,大大激发了企业工人学习劳模、赶超先进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企业工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动力,也把党的温暖和工会的关怀送给工人兄弟。

▲开展现身说法:工会干部组织一线职工组建“身边宣讲团”,如钳工田浩荣现身说法,在秦川机床车间以“一把锉刀的精度革命”为题分享技能成才故事,打造生产现场“移动课堂”,让思想教育真正扎根生产一线、走进职工心间。

   (三)深化数智赋能,打造线上“云课堂”。

▲宣传有声音:依托市级融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资源,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多种形式,开设“百年工运故事”“劳模先进在行动”等专栏,集中刊播宣传各级劳模奋斗故事。依托数智化手段整合媒体资源,构建“一次制作、多端分发”的工作模式,使职工参与率大幅提升。

▲指尖有互动:打造“5G+直播”课堂,对宝鸡职工艺术季各项演出和全国劳模宣讲活动现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30万人。开展“百年工运史”云竞赛、云宣讲、云读书分享等活动,38万人次参与。

▲云端有课程:邀请劳模工匠、专家学者录制线上“劳模工匠大讲堂”、一线职工绝活展示等微课视频20余部,将宣传教育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

四、经验启示

▲资源整合:通过“工会干部+劳模工匠+专家名师+一线职工”的多元协同,构建市、县、企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师资、课程、阵地高效整合。

▲载体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实景体验、文艺创作、生产实践,以“场景化叙事+沉浸式互动”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

▲数智赋能:依托线上平台打破时空壁垒,通过直播、微课、云竞赛等形式扩大覆盖,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全国总工会网站  2025-07-14

网站首页 | 工会概况 | 政策研究 | 组织建设 | 劳动经济 | 法律服务 | 宣传教育 | 女工园地 | 权益保障 | 机关党建 | 资料中心 | 协同办公
地址: 中国-郑州建设路126号 邮政编码:450000 电话:0371-67883101 工会热线:12351
版权所有:郑州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郑州市分公司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273号 豫ICP备17051074号-1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