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总工会依托“职工之家”APP提供的数字身份链、数字卡包、站点采集等共性功能打造成都工会服务阵地“一张图”、普惠活动、驿站服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智化应用新场景,在工会不同类型的服务终端进行上线部署。一年来,吸引62.7万人加入工会,上千万专项资金纳入实时监管,数智化建设使用成本有效降低,初步形成了数智化与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动的新局面。
二、针对问题
▲工作开展和获取服务不便捷:职工用户需下载多款APP获取不同层级工会服务、工会工作者需使用多个账号登录多个平台开展工作。
▲共性基础功能复用效率低:各级工会在数智化建设中,存在共性基础功能重复建设问题。
▲过程管理和问效缺乏手段:传统线下工作依靠上级下文件、下级报总结,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难追溯等问题,专项资金监管缺乏有效手段。
三、主要做法
(一)同一后台管理多个服务终端,便捷服务对象与工会工作者使用。
▲成都打造数智化应用新场景的源起:2023年之前,成都市总工会各业务部门分别独立建设了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系统、工会组织管理系统、普惠平台等多个信息系统,彼此基础功能不能共用、数据不能直联,职工群众要进入不同网页、工会工作者需申请多个账号才能使用。
▲市总工会确立“多端同源”路线:为改变这一现状,《成都工会数智化建设总体规划(2023-2028年)》确立了“多端同源”的技术路线,即:对自建的多个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重构与数据治理,将20余个本地数智化应用新场景集合进“成都频道”(网上服务大厅)页面,经全总网络部、省总网社部同意,在“职工之家”APP服务站点地图版块部署了驿站服务、在川工之家APP地方频道版块部署了“成都频道”,在成都职工普惠APP及各区(市)县微信公众号上部署了“网上服务大厅”,方便职工会员根据各自使用习惯,快捷办理工会业务和申领工会服务。
▲各级工会借新平台实现高效操作:全市各级工会只需使用一个账户、登录成都工会数字化平台管理后台,就可向多个服务终端同步发起业务、发布活动、执行审批和办理回复等,创新性实现了业务和服务多用户端发布、过程和数据一平台管理。
(二)与“职工之家”APP充分融合,有效提高建设效率和成本效益。
▲市总工会复用“职工之家”APP共性基础功能:为最大化复用“职工之家”APP共性基础能力,降低本级数智化应用开发成本,成都市总工会得到四川省总网社部支持,积极与全总网络部联系,通过数据互联、接口对接、适配改造等技术方式,实现了成都工会数字化应用场景对“职工之家”APP多个基础功能模块的调用。
▲职工便捷享受服务、市总工会提效降本:在全总身份核验、信息采集、互保理赔等共性基础能力的加持下,全市职工可以使用已部署在多个服务终端的成都工会普惠活动子系统完成相应会员权益的领取与核销。成都工会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创新效率大幅提升、建设周期大大缩短,节省了同质化成本投入上百万元。
(三)同步建设数据看板、管理工具,实现业务过程和数据有效监管。
▲建设数据看板、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提高工作管理的时效性、服务职工会员的精准性,成都市总工会在建设核心业务子系统时,同步建设数据看板和管理工具。以成都工会服务阵地“一张图”子系统为例,其数据看板主要包括阵地类型与分布、阵地等级、服务项目统计、当前状态、服务对象统计等,管理工具主要包括阵地管理、权益实施、巡查整改等。如:实施工会驿站管理时,各级阵地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对阵地进行分级实时监管、数据跟踪;工会工作者不仅可以使用管理工具进行申报审核、发布服务,还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开展线下巡查、上报实体驿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不符合建设与服务质量要求的驿站直接按照红黄牌标准赋牌;被赋牌的驿站管理员在电脑、手机端能同步看到整改清单。
▲调用“职工之家”APP已有功能,实现服务可追溯:驿站开展的每一项服务,如权益发放、活动开展(如送清凉、送温暖、送互保)等,都调用了全总数字身份链及数字卡包的验证能力,从而确保使用该子系统发放的每一份权益、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具备准确、唯一、不可篡改且可追溯的属性。
四、经验启示
▲数智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数智化建设要立足工会工作全局,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各级工会服务和应用的互联互通。
▲数智化建设必须强化协同机制:坚持以技术方案创新服务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创新,建立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高效协作机制。
▲数智化建设必须紧扣服务宗旨:始终以服务职工为中心,构建“业务发起—数据跑路—服务覆盖—反促业务”的良性循环。
全国总工会网站 2025-09-30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