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区工会针对面向职工群体中华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内容供给不足、文化引领形式单一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补短板、强引领、搭平台、添内容、创形式”为抓手,升级职工夜校思政教育与素质提升平台,优化课程设计与形式创新,促进各民族职工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思想与技能双提升。
二、针对问题
▲文化内容供给不足:阿勒泰地区少数民族占比超5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供给与职工需求脱节,在教育内容中占比不足,难以让职工深刻认同中华文化的情感与价值共同体属性。
▲文化引领形式单一: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缺少定制化动员的方式,少数民族职工缺少多元教学载体,职工成长路径不清晰、资源获取不集中,先进文化引领缺乏差异化设计与现代传播手段,无法搭建各族职工常态化交往交流的有效平台。
三、主要做法
(一)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共学共融平台。
▲层级联动,畅通协同链路:以地州工会为核心,联动县(市)工会、社区、行业协会及职能部门,形成“地州统筹、县市落实、社区对接、多方参与”机制,明确职责、调配资源,构建“工会统筹、多方协同、供需匹配”格局。
▲聚焦精品课程,优化教学体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技能培能+文化育心”体系,目前夜校已开设8类课程,包括播音主持、咖啡制作等技能课和非遗宝石画、国画等文化课,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夯实共同体意识根基,开展培训200余场次,学员满意度达98%。
(二)注重实际效果,深化交融实践成果。
▲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动员模式:线上依托互联网平台、本地网络达人及主流媒体,针对少数民族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推送多语种宣传物料,同步研发线上课程系统,实现查课、报名等“一键直达”,支持职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线下联动基层工会与市场力量,破解“时间难协调、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已覆盖职工3000余人,少数民族学员占40%。
▲创新采用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特性匹配专属授课环境,让各族职工获得更沉浸的学习体验,例如,宝石画在非遗宝石画馆授课,中华传统剪纸在非遗剪纸工作室开展,石鼓文临摹则设置专门的书法教室,让职工在贴合课程主题的场景中动手操作,更能直观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同时,教学安排灵活调整,根据职工学习反馈与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节奏与内容,增强参与感与归属感,在共学中拉近各族职工心理距离。
▲搭建多元化成果展示与应用平台:依托地区工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成果展示矩阵。例如,播音主持班助力少数民族学员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助力超80%学员提升应用能力,为其职业发展赋能;同时发布系列职工思政微视频,吸引5万余次浏览;“石榴籽”合唱团举办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的职工音乐晚会,线上直播观看量达1.8万人次;舞蹈班走进社区演绎中国舞、维吾尔族舞等多种舞蹈,推动职工增进“五个认同”。
四、经验启示
▲职工夜校帮职工提能力强认同:职工夜校精准对接职工需求,助力其实现技能与素养双重提升,以文化共学、成果共展深化各族职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创新职工思政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职工夜校为边疆发展注动能:工会思政要围绕边疆发展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资源统筹为基、课程优化为核、实践交融为径,构建各族职工常态化互动成长平台,为边疆民族团结与职工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全国总工会 2025-09-30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