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白露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多元处理机制 的意见

法律工作部 2020-12-15


人社部发[2017]26 号

2017 年 3 月 21 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局)、 财政厅(局)、总工会、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局、综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司法局、财务 局、工会、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是劳动人事关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矛盾处于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逐年 增多。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依法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对于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现就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 多元处理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新要求,探索新时期预 防化解劳动人事关系矛盾纠纷的规律,不断提高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 水平,推动健全中国特色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切实维 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联动、多方参与。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下,积极发挥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作用,鼓励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 力化解劳动人事关系矛盾纠纷。

    2.坚持源头治理、注重调解。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工作方针,充分 发挥协商、调解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 萌芽状态。

    3.坚持依法处理、维护公平。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和仲裁准司法制度,发挥司法 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切实维护用人单位 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坚持服务为先、高效便捷。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质效为目标,把服务理念贯穿争 议处理全过程,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

    5.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加强制度创新, 不断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解决机制逐步完善,调解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仲裁制度优势显著增强,司法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相 互协调、有序衔接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格局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服务社会 能力明显提高。

    二、健全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协商解决机制

    (四)指导用人单位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源头预防。加大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推动用 人单位全面实行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 制度,保障职工对用人单位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 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指导企业与职工建立多种方式的对话沟通机制,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 特别是在分流安置职工等涉及劳动关系重大调整时,广泛听取职工意见,依法保障职工合法 权益。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聘任制公务员和军队文职人员管理特点 的单位内部人事争议预防机制。切实发挥企业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在预防化解劳动 人事争议方面的作用。推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建议书、司法建议书制度,促进用人单位有效 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五)引导支持用人单位与职工通过协商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推动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协 商解决机制,鼓励和引导争议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指导用人单位完 善协商规则,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加大工会参与协商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专家 接受当事人申请或委托,为其解决纠纷予以协调、提供帮助。探索开展协商咨询服务工作, 督促履行和解协议。

    三、完善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

    (六)建立健全多层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网络。推进县(市、区)调解组织建设, 加强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调解组织建设。在乡镇(街道)综治中 心设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窗口,由当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调解组织负责其日 常工作。积极推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指导推动建立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 重点在争议多发的制造、餐饮、建筑、商贸服务以及民营高科技等行业和开发区、工业园区 等区域建立调解组织。加强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调解组织建设,重点推动教育、科技、文 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建立由人事部门代表、职工代表、工会代表、法律顾问等 组成的调解组织。加强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仲裁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 逐步实现程序衔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调解劳动争议方 面的作用,在劳动争议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及时 受理并调解劳动争议。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劳动人事争议 调解工作,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名册制度,加强工作情况通报和人员培训。

    (七)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调解组织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 调解员行为。建立健全调解受理登记、调解处理、告知引导、回访反馈、档案管理、统计报 告、工作考评等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解机制,发生集体劳动争议时,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及时介入,第一时间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 引导当事人进入仲裁程序。

    (八)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引导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主动选择、自愿接受调解 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法学专家、律师以及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有条件的可设立调解工作 室。发挥社区工作者、平安志愿者、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管理员预防化解劳 动人事争议的作用。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

    四、创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

    (九)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建立仲裁办案基本制度目录清单,指导各地完善仲裁制度体 系。创新仲裁调解制度,可在仲裁院设立调解庭开展调解工作。依法细化终局裁决规定,提 高终局裁决比例。建立健全证据制度,制定体现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特点的仲裁证据规则。建 立仲裁委员会仲裁办案监督制度,提高仲裁办案纠错能力。推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三 方仲裁员组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制度。实行“阳光仲裁”,逐步实行仲裁裁决书网上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法律援助参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在案件多发高发地区的仲裁机构设立 法律援助窗口,依法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工伤职工等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十)简化优化仲裁具体办案程序。实施案件分类处理,简化优化立案、庭审、调解、 送达等具体程序,提高仲裁案件处理质量和效率。规范简易仲裁程序,灵活快捷处理小额简 单争议案件。建立健全集体劳动争议快速仲裁特别程序,通过先行调解、优先受理、经与被 申请人协商同意缩短或取消答辩期、就近就地开庭等方式,实现快调、快审、快结。深化仲 裁庭审方式改革,推广以加强案前引导、优化庭审程序、简化裁决文书为核心内容的要素式 办案,提高案件裁决效率。推进派驻仲裁庭、巡回仲裁庭和流动仲裁庭建设,为当事人提供 便捷服务。

    (十一)加强仲裁办案管理和指导。建立仲裁案件管理标准体系,制定办案程序公正评 价标准、办案质量效率评价标准和办案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建立仲裁办案指导制度,统 一仲裁办案适用标准,重点加强对新兴行业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等重大疑难案件处理工 作的指导。加强案例指导,综合运用案例汇编、案例研讨会、庭审观摩等方式,发挥典型案 例在统一处理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等方面的作用。统一仲裁文书格式。建立区域劳动人事 争议处理交流协作机制。

    五、完善调解、仲裁、诉讼衔接机制

    (十二)加强调解与仲裁的衔接。调解组织对调解不成的争议案件,要及时引导当事人 进入仲裁程序;定期向仲裁机构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有关问题;邀请仲裁机构参与调处 重大疑难争议案件。仲裁机构要加强对辖区内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建立仲裁员定点联系调 解组织制度,落实调解建议书、委托调解、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等制度,开展调解员业务 培训。在争议案件多发高发地区,仲裁机构可在调解组织设立派驻仲裁庭。

    (十三)加强调解与诉讼的衔接。调解组织要主动接受人民法院的指导,协助人民法院 调处劳动人事争议。健全劳动人事争议特邀调解制度,吸纳符合条件的调解组织或调解员成 为特邀调解组织或特邀调解员,接受人民法院委派或委托开展调解工作。鼓励和支持调解组 织在诉讼服务中心等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依法落实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十四)加强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建立仲裁与诉讼有效衔接的新规则、新制度,实现裁 审衔接机制长效化、受理范围一致化、审理标准统一化。各级仲裁机构和同级人民法院要加 强沟通联系,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案件信息交流、联合业务培训等制度。有条件的地区,人 民法院可在仲裁机构设立派驻法庭。

    六、强化基础保障机制

    (十五)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调解 组织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职调解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调剂事业编制等方式,拓展调解 员来源渠道。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调解员,鼓励企业人力资源、 法务、工会部门工作人员参与调解工作。仲裁机构要及时充实专职仲裁员队伍,并配备相应 的仲裁办案辅助人员;注重从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聘用兼职仲裁员,积 极吸纳律师、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仲裁员。持续开展调解员仲裁员分级分类培训,加强思想 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探索远程在线培训、建立集中实训基地等培训新 模式,培训重心向基层倾斜。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仲裁员激励约束和职业保障机制,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推进行风建设。培育和弘扬调解仲裁文化,大力宣 传先进调解仲裁机构和优秀调解员仲裁员。

    (十六)加快推进调解仲裁工作信息化建设。树立“互联网+”理念,利用现代化信息 技术手段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依托金保二期工程,建立调解仲裁办案信息系统、人 员信息系统、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内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调解仲裁信息与综治、人民法院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在线服务平台,整合 调解、仲裁和诉讼资源,逐步开展在线调解、在线仲裁、电子送达等,实现线上、线下服务 对接,提供“一站式”争议处理服务。

    (十七)依法保障调解仲裁经费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有关规定,将仲裁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为开展仲裁活动提供支撑。对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要加强购买服务资金的预算管理。

    (十八)改善调解仲裁服务条件。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 单”要求,不断改善调解仲裁服务条件。加强调解组织基础建设,确保调解有基本工作场所、 有基本工作设施。加强仲裁机构标准化建设。仲裁员、记录人员在仲裁活动中应着正装,佩 戴仲裁胸徽。

    七、加强组织领导

    (十九)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工作格局。积极推动将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纳入 当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抓实抓好。综治组织要做好调查研究、组织协

调、督导检查、考评、推动等工作,进一步把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作为综治工作

(平安建设)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门要发挥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主导作用,承担牵头职责,制定完善规章政策,会同有 关部门统筹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人民法院要发挥司 法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加强诉讼与调解、仲裁的有机衔接,依 法及时有效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司法行政部门要指导人民调解组织积极开展劳动争议调 解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和调解方法技巧培训,组织推动律师做好法 律援助和社会化调解工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要发挥代表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守法诚信经 营、履行社会责任,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内部争议解决机制, 教育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形势研判、信息沟通、联合会商、协调 配合制度,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互动有力、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综治中 心优势,有效整合工作资源,优化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

    (二十)强化责任落实,营造良好环境。各地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做 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不断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要求, 并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 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网站首页 | 工会概况 | 政策研究 | 组织建设 | 劳动经济 | 法律服务 | 宣传教育 | 女工园地 | 权益保障 | 机关党建 | 资料中心 | 协同办公
地址: 中国-郑州建设路126号 邮政编码:450000 电话:0371-67883101 工会热线:12351
版权所有:郑州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河南省晨罡实业有限公司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273号 豫ICP备17051074号-1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