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白露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厅、劳动部办公厅、中华全国总 工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 “企业办社会”转制问题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法律工作部 2020-12-15


1995 年 11 月 24 日

国经贸厅企[1995]297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总工会、全国城镇集体经济研究会理事单位:

  现将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城镇集体经济研究会联合召开的国有大中型企 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转制问题研讨会纪要印发你们。希望你们结合本地实际情 况,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分离的工作。

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转制问题研讨会纪要

 1995年5月28~30日,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城镇集体经济研究 会在南京市联合召开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转制问题研讨会。会议 听取了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方嘉德、全国城 镇集体经济研究会会长戴苏理和执行会长何光等同志的讲话。江苏省委副书记许仲林和副省 长于兴德同志也到会并讲了话。上海、南京、成都、福州、平顶山等地的代表在大会发言介 绍了有关经验。现将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一、分流、分离、势在必行

 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转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步 骤,对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关键性意义。这是与会者的共识。

 据悉,目前全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不少于1500万人。若按人均年工资4500元计,企 业每年多开支工资675亿元。

 上海市总工会对9626户企业的调查统计显示,1994年6月底,尚未安置的下岗待工 人数占职工总数的5.2%,男女职工分别为4%和7%,他们中间56.8%是36~45岁 的大龄职工。另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放长假待岗人员已达300万人。

 目前全国企业自办的中小学校有1.8万所,在校学生610万人,教职员工60万人,每 年办学经费约30亿元(不包括基建投资)。全国企业与非卫生部门自办的卫生机构11万 个,约占全国卫生机构的2/3,职工140万人。企业自办其他后勤服务单位更普遍。

"企业办社会"和富余人员问题,不仅导致企业低效、财政减收、资源浪费和机制僵化,已成 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严重障碍,而且将影响社会稳定,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 候。

    二、既要积极,又须慎重

 鉴于这两大问题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同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企业间、地区间差异又相 当大,且目前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因此,与会者认为,这些问题的 解决,既要积极,又须慎重,应把握好如下原则:

 1.分离分流是企业的事,更是政府的事。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多 种可行形式并存、竞争,不搞"一刀切"。同时注意治标同治本衔接,使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成为促进我国逐步建立企业破产、减员和社会保障、再就业相结合的新机制的过程。

 2.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积极性,十 分重视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按照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积极探索解决途径。

 3.要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和路线,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 用,组织分流职工和分离单位开展"第二次创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广开就业门路,为企业 自主用工、职工自主择业创造条件。

    三、"企业办社会"分离:经验与难点

 1."企业办社会"转制,实质是社会职能同企业经济职能分离,实现服务事业社会化。这种 职能分离,目前能一步到位的极少,大多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分步实施。

?D?D 先改造,后分离。太原绒织印染厂先给待分离单位适当投入,添置设备,培训人才,让 其形成独立经营基础后直接进入市场。

?D?D 先承包,后分离。西北国棉七厂实行医院、学校经费总承包和其他后勤服务单位工资 奖金总承包,待承包单位具备条件时再分离。

?D?D 先在企业内部实行职能分离。攀钢集团将分散在各二级单位的服务部门分离出来,在 全公司范围内组建了专业化的服务经济实体。

?D?D 采取双重身份的不定期过渡形式。中航成都发动机公司职工医院,由市卫生局授权增 挂"成都市新华人民医院"院牌,全面开放社会医疗服务,企业定额拨给医院事业经费,逐年 递减,医院自求收支平衡,但未定分离期限。

?D?D 由企业同政府部门签订了明确的分步到位协议。太原钢铁公司已同当地教育部门达成 5年内分步移交企业自办中小学的协议,企业支付的教育经费以1994年实际支出为基 数,逐年递减20%。

2.据与会者反映,"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当前存在如下难点:

(1)政府接纳能力不足,关键是经费。如成都市企业自办中小学若全部分离出来,一年需 办学经费1.8亿元,市政府目前尚难承受。

(2)企业担心医院、学校交出后反而加重负担。据12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调查, 职工医药费相当工资总额的比例,有自办医院的企业为6.7%,而城市平均为9.7%。青 岛市一个矿办学校交县办后,学校"集资"、派车、要煤,企业都不敢拒绝,因有职工子女在 校上学。

(3)有些厂办学校或卫生机构没有竞争力,或者当地同类机构已饱和,分离后很难生存。 而办得好的职工子弟学校,企业则担心交出后可能降低教学质量,影响企业职工队伍稳定。

(5)企业内部单位分离经营后增加纳税环节,企业顾虑重复纳税或加重税负。

    四、富余人员分流:经验与困难

  1.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经各方努力,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分流的难度也在加大。上海市总 工会调查的9626户企业,从1993年1月至1994年6月,共分流安置了下岗待工 人员289644人(次),但仍有199038人尚未安置,其中21.8%已下岗两年以 上。从动态看,未安置人数逐年增加,下岗待工周期趋长。已分流安置的人员,按途径分, 26.1%为企业内部转岗和三产安置,5.2%为劳务输出,其余68.7%依次分别为: 企业内部待退休17.9%,流向社会15.0%,留职停薪12.4%,调出人员12.0%, 提前退休6.9%,其他4.5%。可见,其中仍有不少遗留问题,但这是现有环境中的可行 办法。

 2.目前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分别在企业、产业部门和社会三个层次进行。1994 年,全国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不到富余人员数的20%。这表明,80%以上富余人员的分流 安置任务仍由企业与产业部门承担。

 许多企业建立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例如,唐山钢铁(集团)公司组建了劳动实业公司作为 企业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它无条件地接收主体生产单位的下岗职工,组织转岗培训和劳 动力供需洽谈、双向选择。同时,组织未上岗职工开展生产自救和从事临时性劳务。目前一 般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门路主要是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第三产业。

  产业层次组织分流安置工作,成效较显著的是上海纺织和北京一轻。上海市纺织国有资产经 营管理公司成立了劳动力置换公司,作为其系统内劳动力结构调整中实施战略决策、协调、 策划和置换的宏观调控机构,但不包揽富余人员安置任务。它与分设在上海纺织各行业的1 6个工作站组成网络,共享信息,联手操作,指导企业组织分流安置,或接受企业委托帮助 策划和协调。该公司同上海航空公司联手组织纺织女工报考空中乘务员,有2317人报名, 录取18名。由此引发的"空嫂效应",大大促进了纺织职工的再就业。仅招收"空嫂"三个月 间,上海纺织职工就分流15846名。上海纺织系统通过企业自行开拓就业门路、输送劳 动力市场、职工挂职自谋出路、大龄职工"离岗不离编"集体劳务输送和年老体弱者退养等" 五座桥梁",自1991年以来已减员15.7万人,占1991年职工总数55.16万 人的28.5%。

 北京一轻总公司结合国有资产存量调整,成立京轻劳务开发公司。它以转业培训和信息交流 为中心组织职工分流。培训项目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培训,职工不仅学了新的技能,而且增 强了自主择业意识。"退二进三"试点单位北京火柴厂,经培训后,35%职工自己找到了就 业门路。

  社会分流安置,是以劳动部门为主,综合运用国家政策扶持和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 险和劳服企业等就业服务手段,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实现,并帮助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当前的任务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劳动部报告在全国实施"再就业工程"。

3.据地方与企业反映,当前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的困难主要是:

(1)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关键是开发,开发性安置和转业培训需要一定资金投入,但目前 大多数企业和地方产业部门缺乏资金来源。

(2)由于失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承受能力有限,社会安置路子不宽,企业仍担负着主要 安置任务。

(3)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部门之间、所有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差异较大, 制约着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4)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务院第111号令)规 定的国家扶持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分流安置富余职工的减免税政策,在财税体制改革后,许多 地方难以继续执行,从而企业分流安置的难度增大。

(5)由于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务院关于保障职工基本 生活和《关于发放国有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紧急通知》银传〔94〕34号)规定的基本生 活费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不落实,形成不安定因素。

    五、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中小企业,发挥它们对分流、分离 的作用

 1.与会者普遍认为,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完全依靠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不行,从根本上要着眼于发展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需要国家从总体战略和各方面具 体政策上鼓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公有与私有企业要 共同发展。公有企业中,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也要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作企业 和股份合作企业都是公有企业。

  2.与会者分析了集体企业对就业安置作出的贡献及其面临的困难。70年代末、80年代 初,面对1700万待业青年需要安置就业的压力,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三结 合"就业方针,各地方和企业按照"组织起来就业"的方针,大力兴办集体企业,成了当时安 置就业的主渠道之一。1984年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人数比1978年增加1168万人, 增长57.0%,同期国有单位增加1186万人,增长15.9%,二者净增绝对数十分接 近,增长速度则集体企业大大快于国有单位。但是,由于多数城镇集体企业继续沿用"二国

营"模式,并受不利发展的政策制约,80年代中期以后,集体企业职工人数增长趋向停滞。 1992年同1986年相比,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增长16.7%,而城镇集体企业仅增长

5.8%,1993年还比1992年净减228万人,1994年比1993年继续减少

182万人。有鉴于此,与会者呼吁政府研究、调整对城镇集体企业的政策,以加快集体企 业的改革和发展。

 3.会上交流的上海推行股份合作制促进国有企业人员分流、职能分离的经验引起与会者的 兴趣。上海在国有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的做法大体有三类。

    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将辅助部门分离改组为股份合作企业。如天原化工厂的运输队独立 组建为股份合作企业"天原运输开发公司",有偿租赁天原化工厂31辆卡车和加油站、维修 工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该公司110多名职工全员入股出资30万元(150股,每 股2000元)。职工按完成的运输量计酬。改制前,一到下午二、三点钟就不肯再出车; 改制后,主动揽活,随叫随到,加油站24小时对外服务。天原厂过去每年给运输队补贴约 80万元,工资福利开支约90万元,改制后不仅免去了这些支出,而且每年收入租赁费5

0.5万元,增收节支合计200多万元。该公司从1993年7月1日成立至1995年

3月底已实现利润322万元。它用利润再投资,加上贷款,已添置10辆卡车,并引进世 界先进洗车设备对外服务。

    二是国有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分离富余人员组建的股份合作企业。仅杨树浦区现在已办 105家,职工2万多人,注册资本近2亿元,多数是职工股。宝钢新事业发展总公司也已 于1993年改组为股份合作企业。

    三是国有小企业由全体职工出资买断产权,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国有弄堂小厂上海灯 具厂由全厂202名职工一次买断,同时承担87名退休职工医药费、补助金等义务,于1 994年4月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全部为职工个人股,每人认股额依岗位工资系数与 贡献有所差别,人均5000元,经营者认股为平均额的3倍。改制后,全厂职工同舟共济, 加快了企业转机、改造和开发步伐。1994年4~12月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 1995年1~4月又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倍。

4.会议交流了各级工会兴办工会企事业和职业介绍机构帮助分流富余人员的经验。199

4年底,全国工会企事业单位已达13万个(其中经营性实体6.4万个),就业人数90 万人,其中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困难职工家属和社会失业人员67万人。它们是以工会投入 为基础兴办的社团集体所有制企事业。重点发展直接为职工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增强保障功能 的产业,如职工消费合作社、职工住宅合作社、职工城市信用合作社、职工互助共济和互助 保险合作社等等,并正在加快建立促进企业富余人员分流的再就业服务体系。工会系统举办 的职业介绍机构成功介绍7.8万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失业人员78万人次。30多个城 市工会开办了以介绍失业职工和富余人员临时性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扶贫解困贸易市场和扶 贫基地,安排了近50万下岗人员就业。他们发展职工技协组织的功能,推广应用新工艺、 新材料,开发新产品,稍加扶持,就迅速形成实体。工会系统的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 疗养院和休养所等也向社会开放,发展旅游服务和文化娱乐事业。目前,各级工会正以股份 合作制和会员合作制作为工会社团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工会企事业。

5.会议也交流了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促进就业的经验。在辽宁省,近三、四年来,区 街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全省区街经济产值从1990年80亿元增长到 1994年700亿元,1994年仅纳税就达30亿元。区街经济灵活多样,创新力强, 国有大企业不易跳出本行业圈子去办的那些高新技术企业,区街经济却能兴办。

 6.与会者认为,集体企业尤其是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国有企 业职工分流作出重大贡献,但当前政策环境并不宽松。

(1)有关部门现行的经济类型划分标准规定,只有"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或者"个人 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的企业才能认定为集体企业。这就排斥了劳动者自愿组合、自筹 资金实现劳动合作的企业,与鼓励劳动者组织起来就业的方针背道而驰,而且要劳动者"自 愿放弃所有权",显然是对劳动者的剥夺。

(2)有关部门关于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行政法规只讲"产权界定遵循‘谁投 资、谁拥有产权’原则",即只承认资本增殖,不承认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合作与劳动 增殖。这将使集体企业产权受极大损失。此外,它还将集体企业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界定为 国有资产,也使国家政策失信于民。这些规定已在不少地方引起企业和职工的疑虑,对国有 企事业单位继续扶持兴办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对股份合作企业职工自筹资金的股息完全等同于股份公司分红征收个人所得税,使职 工出资承担了企业风险反而比银行存款和买国库券吃亏,因而限制了职工自筹资金、自愿组 合股份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4)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先保国有企业,往往无 力顾及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的贷款需求。

    六、政策建议

 1.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企业办社会"分离是关系到改革深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 结构性重大调整,任务重,难度大,影响深,亟需制定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并纳入正在制 定的"九五"计划,以便指导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2.分流、分离组建的新企业,应立足于尽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 学的新机制。政府要制定鼓励新企业建立新机制的政策,并改变现行法规、政策中限制新企 业建立新机制的那些条款。

 3.建议废除现行经济类型划分标准中关于"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才能被认定为集 体企业的不合理规定,并制定与落实鼓励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的"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

 4.今后国有企业扶持兴办分流、分离企业,不管什么形式,一开始就应明确界定彼此的产 权。采取借贷、租赁和产权有偿转让办法的,要签订双方权利、义务明确的合同。作为投资 的,在享有权益的同时,应对企业承担责任。

5.为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建议提出,凡安置下岗待工人员比 例达到劳服企业标准的各方兴办的企业,应平等享受劳服企业的优惠政策。

 6.为了鼓励和支持职工自筹资金,通过劳动合作创造就业机会,建议对股份合作企业中职 工股金所得相当于银行利率(含保值补贴率)的股息免征个人所得税,同股份公司股东分红 收入区别对待。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7.要多方筹资、落实分流安置资金来源。建议筹集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安置专项基金,用于 结构调整中的职工安置。

 8.建议制定与实施鼓励、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金融、税收、信息、培训和咨 询服务等各方面的扶持。

 9.请各地政府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1993年第111号令,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 的三产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可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字〔1994〕00 1号文规定的劳服企业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网站首页 | 工会概况 | 政策研究 | 组织建设 | 劳动经济 | 法律服务 | 宣传教育 | 女工园地 | 权益保障 | 机关党建 | 资料中心 | 协同办公
地址: 中国-郑州建设路126号 邮政编码:450000 电话:0371-67883101 工会热线:12351
版权所有:郑州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河南省晨罡实业有限公司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273号 豫ICP备17051074号-1
郑州工会微信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